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产业政策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2019年我国科技孵化器数量达到了5609家 [图]

规划名称
主要目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经过15年的努力,在我国科学技术的若干重要方面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四是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六是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七是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八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面向未来发展、迎接科技革命、促进产业变革的创新布局,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一系列重大瓶颈问题,初步扭转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为国家繁荣发展提供战略储备、拓展战略空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
——创新体系协同高效。科技与经济融合更加顺畅,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创新治理更加科学,创新效率大幅提高。
——创新环境更加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更加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
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创造新技术和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新需求和新市场,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更高质量的就业、更高水平的收入、更高品质的生活。
——总体上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的局面。在若干战略领域由并行走向领跑,形成引领全球学术发展的中国学派,产出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攻克制约国防科技的主要瓶颈问题。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
——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创新文化氛围浓厚,法治保障有力,全社会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不断涌流的生动局面。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成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因素。
——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经济发展质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国防科技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成为全球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聚集地。
——创新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更加优化,尊重知识、崇尚创新、保护产权、包容多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和价值导向。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整体水平由跟跑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到1.1%;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第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在促进经济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4万亿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20%,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2万亿元;成长起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品牌和标准,若干企业进入世界创新百强,形成一批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增长极,新产业、新经济成为创造国民财富和高质量就业的新动力,创新成果更多为人民共享。
——创新型人才规模质量同步提升。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初步形成,涌现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人力资源结构和就业结构显著改善,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60人年。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激发。
——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创新治理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治理结构和发展机制更加科学,军民融合创新机制更加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创新创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创新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到2020年,国家自创区建设成为构筑国家先发优势的示范样板,为全国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国家高新区基本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基本建成若干全球创新高地、国家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中心。新升级国家高新区通过以升促建,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创造能力持续较快增长。到“十三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240家左右。
——率先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生态和高效率的创新体系。创业人才、创业资本与创业市场不断繁荣,创新创业文化深入人心,创新创业活动持续涌现,创新创业激励和响应机制逐步健全,涌现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年新增注册企业数占比达到15%,创新效率显著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6.5%。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和新动力基本形成。
——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格局。结构优化取得明显成效,发展动力实现根本转换,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总体上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的局面,在若干战略领域由并行走向领跑。持续涌现一批新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5%以上,劳动生产率增幅达到60%以上。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瞪羚企业数明显增加,出现一批独角兽企业。
——率先形成绿色协调发展的科技产业新城区。在引领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园区城市功能更趋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升。向绿色生态方向更进一步,经济增长的综合性资源消耗显著降低,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新型社会治理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从业人员人均生产总值率先达到小康社会水平。
——率先形成开放共享、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发展平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机制探索取得较大突破,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大幅增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集聚辐射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园区,形成若干全球创新高地。

年份
数量(家)
同比增长: %
1999年
110
-
2000年
164
49.09%
2001年
324
97.56%
2002年
378
16.67%
2003年
431
14.02%
2004年
464
7.66%
2005年
534
15.09%
2006年
548
2.62%
2007年
614
12.04%
2008年
670
9.12%
2009年
772
15.22%
2010年
896
16.06%
2011年
1000
11.61%
2012年
1239
23.90%
2013年
1468
18.48%
2014年
1755
19.55%
2015年
2530
44.16%
2016年
3255
28.66%
2017年
4063
24.82%
2018年
4849
19.35%
2019年E
5609
15.67%

年份
数量(家)
同比增长: %
1999年
1934
-
2000年
2790
44.26%
2001年
4281
53.44%
2002年
6207
44.99%
2003年
8981
44.69%
2004年
11718
30.48%
2005年
15815
34.96%
2006年
19896
25.80%
2007年
23394
17.58%
2008年
31764
35.78%
2009年
32301
1.69%
2010年
36485
12.95%
2011年
39562
8.43%
2012年
45160
14.15%
2013年
52146
15.47%
2014年
61944
18.79%
2015年
74853
20.84%
2016年
89694
19.83%
2017年
110701
23.42%
2018年
139396
25.92%
2019年E
168144
20.62%

-
2016
2017
2018
同比增长
拥有有效知识产权
223066
308139
440881
43.1
其中:发明专利
51954
69769
85180
22.1
软件著作权
63805
100757
157657
56.5
集成电路布图
2376
3208
2737
-14.7
植物新品种
698
821
894
8.9

本文采编:CY261
10000 10401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科技孵化器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18luck官方网站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