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故宫建立了三个大型箱子存放库房,腾出了那些古建筑,清理了堆在炕上的褥子、门帘子,熏蒸消毒后放进专门的织绣库房。
坤宁宫旁的一个小佛堂以前堆满杂物,后来被清理的干干净净。两个星期的大扫除后,非开放区域的杂草也被拔干净了。
“我们建立了强大的安防系统,中控室里连接着三千多个高清摄像头,二十四小时全方位监控。”单霁翔介绍,同时在展柜下做了防震设施,同时不断提升防雷水平和监测。
为了防火,故宫研发大型消防设备,进不去的小巷子还配备了专门进入小庭院的消防设备。单霁翔说,故宫全体员工经常要参加消防演习,还得参加消防运动会,保持“战备”状态。
包括彩钢房在内的临时建筑也很快被拆掉了。单霁翔说,拆掉了一大圈花房后,皇子居住的南三所重现原貌。南大库区域变成了家具馆、慈宁宫东侧的小广场变成了展览地,春天办牡丹展,秋天办菊花展。
什么才是“文化创意产品”?
参观环境变好了,开放区域扩大了,文化活动增加了,故宫逐渐变成了“网红”一般的存在,一场“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硬是把参观淡季把变成了旺季。
当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它还有其他吸引人的办法,比如办网上展览,推出各类好玩的APP ,再比如研发文创产品,几乎出一款火一款。
“今天我们知道,文化产品最好根据人们的需要,加上创意两个字,根据人们不断变化的生活需要来研发,同时深入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单霁翔举了个例子,人们爱喝茶,故宫就找了五个皇帝收藏的五把紫砂壶,五种颜色,一星期五天,每天用一把,“生活多有节奏”。
故宫收藏了一幅名画,叫《乾隆皇帝大阅图》。单霁翔调侃,这幅画乾隆画得不太好,但马画得挺精神,所以故宫就把马的造型提炼出来,做成水果叉,大受欢迎。
“有人提意见,说故宫太不文明,怎么能把叉子插到马身子里?”单霁翔一脸诚恳地说,“我说我们改,现在叉子可以插马身上背着的袋子里了”。
他说,文化创意产品必须结合人们生活,必须有实用性,最好有点趣味性,“对我们的藻井印象深,我们就做了藻井伞;对故宫门印象深,我们做了宫门包;对脊兽印象深,我们做成衣服夹子”。
“博物馆商店也一定要充满文化气息,应该是人们参观博物馆心情的延续,所以故宫的文创商店都像展厅一样的陈设,人们是一个参观的过程,对文创喜欢的话就带回家。”。单霁翔说。
“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成立“文物医院”、扩大开放、主动向观众展示藏品信息、利用互联网宣传故宫……这些举措,给故宫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它逐渐成了一所人见人爱的博物馆。
单霁翔也乐于到各处宣讲故宫文化。有媒体统计,在任七年间,他在全国各地演讲超过1000场。即便退休后,他也没忘了给故宫“打广告”,招呼人们去看展览。
幽默信手拈来,演讲可以成为单霁翔最好的募捐词——正是在香港的一次演讲中,他提到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还有8000万元人民币的缺口,并笑称“欲捐从速”。
结果在演讲晚宴结束后,港商许荣茂主动认捐。
担任故宫院长时,他带领同事们坚定地让故宫不断扩大开放,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期间也招来过度商业化的争议,他解释故宫一直在“去商业化”,比如仅2018年就从红墙内清理14个商业经营点。
也是在单霁翔的任期内,故宫变得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潮,今年“上元之夜”更是人气爆棚。他曾设想,经过评估,未来故宫的夜场还能开放,观众们可以“看文华殿海棠”。
他把故宫的美好变化归功于所有故宫人的奋斗。“我是故宫第六任院长,每一任院长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单霁翔曾说。
“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是单霁翔在演讲中几乎必定提到的,如今他依然对这句话有信心,也依然在为之努力。



